合肥市初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

导语 我市发布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市中小学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初中生物如下:

  合肥市初中生物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及《合肥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十不得”》等相关要求。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生物学学科和学生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学科培养目标,进一步规范我市生物学学科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基本原则

  遵循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特点,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1.层级性原则

  坚持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情,精选作业内容,精准设计作业,合理确定作业数量,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作业,满足不同程度学生选择需要。

  2.科学性原则

  作业内容科学、正确,表述准确、规范,要求明确,难度不得低于或高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3.导向性原则

  引导学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得到有效实施,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4.系统性原则

  基于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从大单元整体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由制定单元学习、作业目标到制定分课时学习、作业目标,形成系统整体单元作业内容和形式。

  5.多样性原则

  优化基础性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跨学科性、项目式等长周期作业的设计,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融合应用的作业设计。

  三、基本要求

  生物学作业是生物学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落实学科育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社会、家庭的一种媒介。对于学生建构生活意义、增进学习体验、优化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效用。

  一是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与作业时间,精选适量基础性作业,使学生能较好掌握学科知识。

  二是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等作业,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是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加强作业批改、反馈、评价,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四、内容与形式

  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内容与形式应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每一主题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在作业设计中,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注重课时间的衔接递进。课时作业既相对独立,又能相互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实践、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发展,潜移默化的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更好发挥初中生物课程作业功能,将初中生物课程作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初中生物课程书面作业;二是初中生物课程活动类作业。

  1.初中生物课程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分为课时作业和单元复习作业。课时作业量应对应学习目标的数量,一般检测一条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超过三道题,可以以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形式考查。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在10分钟内完成一课时作业,其余学生用时不能超过15分钟。作业内容难度根据学业质量水平,重视分层设置。可采用A、B、C三个层次,A级难度小,90%以上的学生可以完成,主要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B级难度稍大,70%左右的学生可以完成,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需要一定思维的发散才能解答;C级难度较大,50%左右的学生可以完成,主要强调综合应用和创新,需要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本类题目的设计将问题分解成难度递进的小问题,一般可设置三个小问题,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一些小问题,以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单元复习作业是在整个大单元学习、作业目标下进行设计。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将课时学习的知识内容编制成网络,使内容结构化,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其次教师设计制作单元复习任务单,内容应突出重点,追求“少而精”,重视题干情境化与生产生活联系,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每一单元复习任务单题量控制在30题,其中选择题(单选)25题,填空题4题每题设置5空,探究实践题1题,同样按照课时作业的分层方式控制难易程度,每个单元任务单在40分钟内随堂完成。

  2.初中生物课程活动类作业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每个学习主题中都列举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本校资源条件及学情,统筹安排,合理谋划,有选择地布置科学探究、调查与观察、模型制作、跨学科及项目式学习等活动类作业。一般每个主题布置此类作业1—2个,每学期不得超过4个此类作业,合理规划好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开展长周期的种植、养殖、项目式等实践作业。活动类作业具有综合性,用时长等特点,不能只在课堂完成,绝大多数需要学生合作完成。此类作业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明确活动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对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物化(作品)的呈现方式方法做出明确要求。

  ②学生分组合理,分工明确。考虑课后开展活动方便,最好能将同一班级里的同一社区甚至同一小区的学生分在一组。做到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明确每位同学具体任务,使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③教师指导学生课上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跟踪指导,提高活动类作业的有效性和质量。

  五、检查与评价

  1.对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评价

  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对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进行评价。评价指标:

  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符合指导思想,原则及要求。

  ②按时回收作业,认真检查批改作业。

  ③及时评析作业,提升评价反馈的育人功能。

  ④杜绝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⑤不使用负面言语和符号批改、反馈作业。

  2.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评价,应努力营造开放、民主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①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做出客观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得失,树立自信心。

  ②小组互评。此类评价方式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活动类作业,组内互评,学会合作,互勉互助,共同提高。

  ③家长评价。家长对学生完成课时作业或课后活动类作业的积极性和态度给予反馈和评价。

  ④教师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对书面作业基础知识的评价,更要关注对活动类作业实践能力、素养达成的评价;教师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重视对评价的记录,对记录结果形成阶段性的分析,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和作业的设计。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合肥本地宝,关注后在聊天对话框回复【作业】即可获取各个科目作业设计和指导意见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